秘诀1如何在色彩缤纷的大场景中拍出有个性的作品?
风光摄影中大场景是很容易拍摄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别人重复的。如果我们用同样的广角镜头,对着一个方向,使用自动曝光,很难看出摄影师独到的眼光和想要表达的个人情感。如何让自己的照片与众不同,例如为照片添加个人情感?我常使用控制曝光的方法。依据你对当前景物的理解及拍摄时所思所想来决定照片的构图方式。我们常说标准的曝光不是合适的曝光,就是这个道理。加滤光镜,多次曝光等方法也可以用来表现个人情感和观念,只要使用恰当,也会拍摄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大场景中表现个人情感莫过于对细节的关注。
秘诀2 框式构图
框式构图是拍摄园林最常用的方法,它能给人以强烈的画面空间感。中国式的园林,建筑空间常常狭小,拍摄时镜头拉不开,这样反而更易于集中表现园林小巧精致的特点,产生画中画的感觉。在天气比较灰或者反差较小的时候,框式构图更能突出层次,强调纵深感。一般情况下,框式构图应使用小光圈、大景深,使用前后景都在景深范围之内,从而加大画面的感染力。
秘诀3.虚实关系
虚与实的对比,在风光摄影中是经常用到的拍摄手法,可以前虚后实,也可以前实后虚。此外,动与静的对比也可以达到虚与实的效果。现在很多摄影爱好者都喜欢使用大光圈镜头,因为大光圈镜头能够很好突出主题、虚化背景,但别忘了长焦镜头同样能达到很好的虚化背景的作用。这张照片使用哈苏500mm镜头加2×增距镜,光圈f/64,快门时间 1/8秒,调焦点落在石桥上。由于快门时间较长,随风飘扬的柳条被虚化,这样的前景使画面的动与静、明与暗、虚与实恰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很好的层次感。
关于层次我希望多说一些,因为它在整个艺术领域的形式方面都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音乐讲究旋律、绘画讲究色彩、诗歌讲究节奏。在摄影中,层次分别体现在影调、色彩、用光、景深等差异上。当画面中层次较多时,整个作品会显得丰富,有更多的空间,增加画面的信息,但是如果层次过多时会显得视觉疲劳,过于繁复,层次过少则会显得视觉感单薄。要想拍摄有层次又合理的照片还得综合运用多种技法,形成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效果。
光与影
秘诀4.弱光下拍摄
秘诀5.把握住转瞬即逝的光线
在风光摄影中,对于光线的运用很重要。曾经有位风光摄影大师在形容光线对于风光摄影的重要性时说:“有时我是在用一生的时间去等待那短暂的几秒钟”。俗话说得好,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人的。所谓有准备,在我看来一是要清楚自己等待的是什么,心里要有一个蓝图;二是要有技术方面的保障。对于摄影技术娴熟的人,在拍摄特殊光线时,就不会手忙脚乱,从而少留遗憾。有的朋友喜欢带不同片幅的相机外出拍摄,等拍摄时发现每个相机里装的胶卷感光度都不一样,很是忙乱。我的经验还是使用一台相机,这样拍摄起来不会分心,曝光、构图、按快门,一气呵成拍摄到与自己情感相融合的影像。
拍摄于黄山,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松树上,阴影的石壁为背景,依据高光设定曝光数据,照片表现一种生命的顽强。
使用哈苏相机,350mm镜头拍摄f/5.6,1/30秒。
秘诀6.亮调、暗调
摄影的本质就是光与影的艺术,所以影调的重要性不需再强调。事实上,合适的影调不一定是标准的曝光,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曝光来控制影调,达到表现个人情感的释放。
使用哈苏相机,180mm镜头,f/8, 1/15秒。
暗调往往以大面积深色构成影像的基调,同时应有小面积的亮部来衬托暗部。暗调给人的神秘、庄重之感,也留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在拍摄北京颐和园皇家园林这一题材时,我使用了大面积留黑,就是为了体现皇家园林的神秘感和历史感。在拍摄暗调影像时,在注意亮部曝光充足的同时,也要注意暗部细节的保留。
拍摄于黎明前颐和园。天空有些亮了,但是月亮还没下去,要想把天空拍成深蓝色的,又想表现清晰的月亮的影纹,需要抓住月亮快要下山的这两三分钟进行拍摄。
使用哈苏相机,180mm镜头,f/5.6,1/30秒。
秘诀7.日出日落。
太阳常常被看作是生命的象征,日出日落迷人的光彩总能给人以力量。日出日落也是拍摄风光的最好时机。日出日落,色温低,变化大,光位低,易于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