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经验的摄影师都知道,拿相机的姿势不同,拍出来的照片效果也不同。很多合肥摄影工作室去西藏采风,拍摄藏族人物,总喜欢蹲在地上,把人拍得很高大,背景空旷辽远。如果俯拍,人就显得很小了。这就是机位的技巧,在产品摄影、广告摄影中也会有相同的情况。可以说,确定机位是布光的重要一步。
机位是布光的坐标点。所有布光都是从机位来审视其造型光效。任何被摄场景在对焦屏上的影像,都会随观察点或取景方位的变化而变化。布光光效的总体照明效果也是随机位的移动而改变。有时机位微小的位移,就会使被摄体的主要线条、高光或鲜明或隐没。这一情况尤其是在灯位距被摄体较近时最为明显。
机位通常是取在被摄体及环境背景中心的延长线上,有时也会偏离少许。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在摄影棚有限的空间中机位取中,便于给灯位在被摄体两侧及前方多一些调动的余地,也可以避免取景时稍有不慎,背景边缘会在影像中出现“穿帮”的情况。
正因如此,在实际拍摄中机位基本保持在摄影棚或拍摄台面的中线附近的区域,或前或后,或高或低,或偏左、右。也就是说,机位是相对固定的,而要在对焦屏上获得创意画稿中的画面构图,和被规范的被摄体的造型,则摄影师的主要工作是,以上述坐标点来决定被摄体的位置与角度。或者说,是要通过调整被摄体的方位来就合机位的视点。
相机角度的高低,原则上是以人眼的高度为好,平视可使胶片影像自然并接近人们的视觉习惯。但反此视角往往又可使画面影像新奇、少见。俯角的选择主要为强化被摄体的透视变化或展示商品水平面上必须表现的细部。仰角很少用,这时由于水平面无法表现,因而最多只能刻画被摄体立面的两个面(以立方体为例),而大大减弱被摄体的立体造型感。当然少数使用透明玻璃台面仰拍被摄体的情况除外。